•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Kozeny—Carman方程的渗透率分形模型
郑斌,李菊花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1.0193
录用日期: 2015-01-10

2. 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北方-南帕斯气田
胡安平;周庆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 (6): 753-759.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6.753
录用日期: 2006-12-10

摘要5681)      PDF(pc) (429KB)(1105)    收藏

北方-南帕斯气田由主要位于波斯湾海域卡塔尔境内的北方气田和伊朗境内的南帕斯气田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介绍了该气田的地质概况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北方-南帕斯气田处于卡塔尔穹窿的北部,为背斜圈闭类型,气层为二叠纪-早三叠世Khuff组碳酸盐蒸发岩地层,源岩为下志留统页岩,盖层为三叠纪Dashtak组。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气田的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是同型不同源或同源不同期的油型气混合;气源岩主要是Ⅱ型干酪根,Ro在1.0%~1.5%之间;CO2是有机成因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井位优选及含气性特征——以常页1井为例
林拓,张金川,包书景,杨升宇,李博,何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12
录用日期: 2015-02-10

4. 四川盆地广安气田须四段、须六段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对比
罗超,贾爱林,何东博,郭建林,张宫,程中疆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2.0359
录用日期: 2016-02-10

5. 苏北盆地黄桥CO2气田成因特征及成藏机制
王杰;刘文汇;秦建中;张隽;申宝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6): 826-83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6.826
录用日期: 2008-12-10

摘要4350)      PDF(pc) (4751KB)(1418)    收藏

苏北盆地黄桥CO2气田具有深部气田与浅部气田、海相气田与陆相气田匹配组合互成一体、多个气藏组合分布的特点,其CO2主要以深部幔源成因为主,浅层混有部分热变质成因和少量有机成因CO2,氦气和氮气主要为幔源成因,而且,黄桥地区CO2气藏的发育与深大断裂和岩浆火山活动具有很好的时空配置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黄桥式”CO2气成藏模式,并具备良好的储盖圈保条件。但黄桥CO2气田气源与常规的烃类气藏不同,故应重视对拉张环境下火山发育区、地幔柱、深源地震区等地幔流体上升通道的勘查,尤其是要重视对盆地外剪切带、含地幔岩包体的火山口等按传统有机成气理论判断不会出现烃类气藏地区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甘肃省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资源潜力
刘化清,李相博,白云来,李天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 (5): 612-615.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5.612
录用日期: 2006-10-20

摘要4288)      PDF(pc) (159KB)(713)    收藏

甘肃省有10余个沉积盆地含有油气,总资源量近47亿t,探明率只有13%,勘探开发潜力还很大。按未探明剩余资源量大小排序,资源潜力最大的是陇东地区,其余依次是酒西盆地、民和盆地、武威盆地、酒东盆地、潮水盆地、定西盆地、花海-金塔盆地及民乐盆地等。此外,甘肃省还有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于天祝县炭山岭、兰州市窑街和华亭县等地的油页岩探明储量达5.2亿t,同样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建造—改造”评价思路
何治亮,胡宗全,聂海宽,李双建,许锦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7.02.019
录用日期: 2017-05-10

8.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研究
周建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5): 587-592.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5.587
录用日期: 2008-10-10

摘要4115)      PDF(pc) (3382KB)(732)    收藏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勘探成果和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应用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与油气运移的有机联系,发现主干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主要同向调节断层的相对陡倾斜部位,往往是构造岩性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而相对缓倾斜部位多是构造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对油气运移与储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沙二段和沙三段的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并且直接与烃源岩相接触,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而沙四段厚砂体基本上都分布在凹陷的边缘,但是也与烃源岩相接触,也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场所;研究区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本身就处在生油岩的包围之中,因上下被生油岩夹持,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岩体成藏;生油洼陷深部的超压环境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油气生成后在油源断层、优质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内分别向浅部和侧向运移形成各类油气藏,运移过程中又受次级断层和层内砂岩非均质性的影响,使其运移路径复杂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谢武仁;杨威;李熙喆;谢继荣;谢增业;张满郎;金慧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5): 623-629.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5.623
录用日期: 2008-10-10

摘要4104)      PDF(pc) (5318KB)(869)    收藏

根据134口井的岩石学、物性等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组发育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3套厚层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以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为辅,其岩石组份随物源的变化而变化,从须二段到须六段岩石中岩屑含量逐渐增多,其中长石岩屑砂岩为富气岩石类型;砂岩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及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杂基孔和微裂缝为次要储集空间,剩余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储层的基本储集性质,次生孔隙的发育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储层致密主要是由早期压实和晚期胶结作用造成,而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衬边则起到增大和保护孔隙的作用,为有利的成岩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美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王淑芳,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管全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9.1666
录用日期: 2015-09-10

11.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小层划分与储层精细对比
赵圣贤,杨跃明,张鉴,王兰生,王兴志,罗超,田冲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3.0470
录用日期: 2016-03-10

12.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沉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中受水位变化的影响
张阳, 邱隆伟, 杨保良, 王军, 李际, 田美荣, 隋淑玲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5.0809
录用日期: 2016-05-10

13. 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滩页岩粉砂质夹层/纹层分布、分形特征和估算方法研究
程明,罗晓容,雷裕红,王香增,俞雨溪,张丽霞,姜呈馥,孙兵华,张立宽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5.0845
录用日期: 2015-05-10

14. 普光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马永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1): 1-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1.1
录用日期: 2008-02-10

摘要4004)      PDF(pc) (606KB)(1278)    收藏

依据10余口探井60多个气样的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并结合烃源岩和储层沥青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其化学成分表现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特点;普光气田的烃类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基本上都在0.99以上,富含非烃气体(CO2和H2S平均含量分别达5.32%和11.95%);普光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较重,在-29‰~-34‰之间(表征其高热演化性质),乙烷δ13C值主要在-28‰~-33‰之间(表征其属油型气);普光气田天然气与邻近的川东北其他气田的同层位天然气具有同源性,而与石炭系气藏天然气在化学成分、碳同位素组成上有所不同,意味着各有不同的气源;普光气田储层沥青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反映出其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泥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源关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与各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对比结果揭示普光气田天然气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微量元素V和Ni的油气地质意义
李广之, 胡斌 邓天龙 袁子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1): 13-1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1.13
录用日期: 2008-02-10

摘要3960)      PDF(pc) (602KB)(1365)    收藏

V和Ni是石油中的主要微量金属元素,因油藏中存在着向上运移的物质、能量及动力基础,其中的V和Ni也要向油藏上方进行垂向运移并分布在其上方的介质中。用不同方法提取分析土壤、岩屑及地层水中的V和Ni,并根据介质中V和Ni的分布特征可以了解对应地层或下伏地层的含油气性、沉积环境和油源岩质量等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进行分析土壤总量V和Ni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指示油气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大宁―吉县煤区煤层气开发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孙钦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 (6): 761-763.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6.761
录用日期: 2005-12-20

摘要3934)      PDF(pc) (162KB)(1068)    收藏

指出大宁-吉县煤区的煤层气地质条件比晋城煤区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山西组煤的沉积环境变化比较大、煤层的厚度变化大,有明显的变薄与尖灭现象;该区的构造变化也比较明显,水文地质条件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加上与煤层气藏保存直接有关的煤层顶底板岩性与厚度的明显变化,造成控制煤层气富集与高产的因素组合关系比较多,煤层气藏类型比较多,煤层气藏边界复杂,认为该区煤层气藏的一些细节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总结。又指出煤与煤层气勘探施工的钻孔稀少,目前所积累的资料显然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煤层厚度与煤储层特征控制等方面,认为大宁-吉县煤区煤层气藏的复杂性决定了试验开发阶段的节奏不能太快,最好以满足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积累为前提来设计工作量,待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大规模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南肯尼斯油田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吴亚东, 孙春岩, 王东旭, 蒋涛, 黄英, 龚建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11.2013
录用日期: 2016-11-10

18. 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来源
秦胜飞,杨雨,吕芳,周慧,李永新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1.0041
录用日期: 2016-01-10

19. 甲、乙烷碳同位素用于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讨论
韩中喜, 李剑, 垢艳侠, 严启团, 王淑英, 李谨, 刘金丰, 葛守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4.0665
录用日期: 2016-04-10

20. 湖南常德地区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成藏条件及含气性控制因素
梁峰,朱炎铭,漆麟,王红岩,拜文华,马超,张琴,会英,武瑾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1.0180
录用日期: 2016-01-10

21. 海相和陆相页岩储层微观结构差异性分析
管全中,董大忠,王淑芳,黄金亮,王玉满,张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3.0524
录用日期: 2016-03-10

22. 烃源岩排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马卫, 李剑, 王东良, 王义凤, 马成华, 王志宏, 杜天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9.1742
录用日期: 2016-09-10

23. 伊犁盆地致密油形成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
蔚远江, 王社教, 张洪, 吴晓智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9.1709
录用日期: 2016-09-10

2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张家滩页岩元素地球化学、古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郑一丁,雷裕红,张立强,王香增,张丽霞,姜呈馥,程明,俞雨溪,田飞,孙兵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7.1395
录用日期: 2015-07-10

25. 四川盆地桐湾运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武赛军,魏国齐,杨威,谢武仁,曾富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1.0060
录用日期: 2016-01-10

2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赵靖舟, 王力, 孙兵华, 白玉彬, 吴伟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 (6): 875-88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875
录用日期: 2010-12-10

摘要3841)      PDF(pc) (5649KB)(1627)    收藏

构造演化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和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上古生界古隆起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加强于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弱化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运动,改造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该古隆起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当时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和大牛地大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说明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现今构造面貌对气藏分布基本上不起控制作用。气藏类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具有广覆式生烃、“蒸发式”排烃、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古隆起区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甜点”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确认,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拥有更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更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I.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赵孟军,宋 岩,柳少波,秦胜飞,洪 峰,傅国友,达 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 (2): 181-18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2.181
录用日期: 2008-06-20

摘要3813)      PDF(pc) (363KB)(766)    收藏

陆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从盆地结构和演化特征可以分为早衰型、改造型、新生型和叠加型等4种组合类型。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生储盖等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其中喜山晚期前陆发育对新生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3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包建平,何丹,朱翠山,刘玉瑞,王文军,刘宏宇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7.04.013
录用日期: 2017-05-10

29. 沧县隆起大港探区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滑双君;李会慎;翟桂云;王莉;肖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14 (4): 323-32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3.04.323
录用日期: 2003-08-20

摘要3776)      PDF(pc) (317KB)(717)    收藏

沧县隆起中南段的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层保存完整,分布广泛(埋深浅于2 000 m的面积近1500km~2),预测有利煤层气资源量3228×10~8m~3。依据与该区相邻的沧县隆起大城地区的煤层气开发实验已取得初步成功之事实,认为该隆起大港探区也具有良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川东北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
吴伟,谢军,石学文,赵圣贤,季春海,胡颖,郭艳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7.04.009
录用日期: 2017-05-10

31.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气超压形成与破坏机理及主控因素
李双建, 袁玉松, 孙炜, 孙冬胜, 金之钧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5.0924
录用日期: 2016-05-10

32. 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方法进展
申宝剑;黄智龙;刘洪文;李向博;林治家;许 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 (2): 269-27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2.269
录用日期: 2008-06-20

摘要3748)      PDF(pc) (307KB)(1087)    收藏

一直以来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气源对比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然气组分碳、氢稳定同位素已经用于判别天然气的烃源岩、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成藏过程,稀有气体同位素也已经广泛运用于天然气的来源判别。近年来,又发展了诸如流体包裹体气源对比方法,利用苯、甲苯、二甲苯、甲基环己烷等轻烃单体碳同位素气源对比方法,天然气组分的详细解剖与气源直接对比方法和气源动态综合对比方法等,这些方法促进了天然气气源对比的深入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气源对比方法上的发展、创新和今后发展的一些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天然气中丁烷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
王鹏,沈忠民,何崇康,王君泽,黄飞,潘树林,尹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7.01.014
录用日期: 2017-04-10

34. 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方法——以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火山岩为例
石新朴, 胡清雄, 解志薇, 杨朝栋, 周隶华, 孙德强, 吕灿, 贾智彬, 赵振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10.1808
录用日期: 2016-10-10

35. 四川盆地长宁、焦石坝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刻度区精细解剖
王玉满,黄金亮,王淑芳,董大忠,张晨晨,管全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3.0423
录用日期: 2016-03-10

36.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及对比研究
刘满仓,杨威,李其荣,马彦良,朱秋影,谢增业,金惠,施振生,沈珏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1): 100-10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1.100
录用日期: 2008-02-10

摘要3711)      PDF(pc) (577KB)(1272)    收藏

通过对大量单井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研究,并在对比前人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及其邻区寒武系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了该层系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其自下而上四分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高台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并对其地层特征及展布进行了分析,指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中寒武统高台组为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寒武系各组(群)地层西薄东厚、北薄南厚,整体呈西北薄、东南厚的展布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中石油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储层特征对比及发展趋势
蒋平,穆龙新,张铭,赵文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6.1095
录用日期: 2015-06-10

38. 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评价新方法
赵金洲,许文俊,李勇明,胡晋阳,李晋秦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6.1165
录用日期: 2015-06-10

39.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
罗晓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2): 149-15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49
录用日期: 2008-04-10

摘要3690)      PDF(pc) (318KB)(1267)    收藏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层状油气藏多层合采油气井产量劈分方法
王振升, 刘子藏, 杜艳蕾, 谭振华, 胡俊刚, 杨树合, 王冠群, 郭子承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10.1878
录用日期: 2016-10-10